琥珀山上,2018年末的雪,在冬日的阳光下并未很快消融,而岁月已踏下轻盈的足迹,卷起昔日的美丽悠然而去。

商南这个不算大却很温暖的小县城,我曾离开了又回,而她却从未走远,一直陪在我身边,在她的陪伴下我已走过了人生的大半,却不曾好好看看这个带给我幸福的地方。
总认为自己在忙,忙于成长,忙于考学,忙于工作,却从没认真地思考过故乡所给予我的一切。
那些年,这穿过乡间的一条条柏油路,还是崎岖的泥泞土路,这琥珀山和水库库区苍翠葱郁的山坡上,还是秃岭荒山,风沙漫漫。县一中、鹿城中学整齐亮堂的教室,还是一片破旧、昏暗的荒野,老西街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,还是一片人畜共处的土坯瓦房。今日鹿城,大街小巷,飞快穿梭的汽车,早已让人目不暇接。

40年前,村里人都说,孩子家念那么多书干什么?当我第一次被城里墙上大红的宣传语“知识改变命运”触动时,我知道了答案。亲戚们告诉父母,让孩子上大学花钱不说,还难找工作,做这个亏本的事为何?当我见过那些放假回家的大学生,互相谈论着有趣的大学课程时,我明白我想要的是一种更丰富的人生。
40年前考上大学,当我背着木箱,背起黄军包的行囊离开鹿城时,我期望看到外面更精彩的世界,当我从班车里看窗外苍老的父母,怎么也不能够理解二老眼里的泪珠。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离乡,当我抵达一个不再叫鹿城的地方,它的闷热一下子让我想到了七月里依然凉爽的七里峡,那时我并没意识到,这是我第一次潜意识里怀念我的家乡。
看过了繁华,走过了天真,毕业回到家乡工作,我才恍然明白,我的心从未舍得离开过鹿城,她让我找到了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,让我领悟到,有家人的地方才是安心立志的地方。鹿城陪我回归本真。年少时爬过的琥珀山、塔坡山,儿时放牛在坡上奔跑扬起的黄土,张家岗沐河寺嬉戏玩耍时溅起的泥丸,山路上的人力架子车,风吹过层层叠起的麦浪,都见证了我从一无所有到心满而归的心路。

我们热爱鹿城这片热土地。这里不缺细雨朦胧的暖春,不惧骄阳似火的艳夏,不吝啬丰收喜悦的金秋,不诧异银装素裹的冬雪。暖春里成群低飞的燕子,炎夏里村头嬉戏的孩童,金秋里满载着丰收喜悦的三轮车,寒冬里劳作了一年后坐在小院歇息的庄稼人。鹿城的风景里从来不缺四季的美丽,鹿城人的性格里也从来不缺接地气儿的真性情。
这点点滴滴的幸福,红红火火的日子,都源于我们能有个安稳和谐的社会。这不是无缘由的结论,更不是虚伪的谬赞,是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的故事换来的体验。鹿城是个并不算富裕的小县城,但百姓安居乐业,田地春耕秋收,交通四通八达,孩子学有所去,老人老有所依,这或许正是诸多年轻人愿意回来成家立业的原因之一吧。
我深爱的故乡——美丽的鹿城,百姓过上了好日子,红火的秧歌扭起来,飞驰的列车驶过来,高耸的楼房竖起来,脱贫的号角吹起来。改革开放40年,数不清的幸福随鹿城一起成长,见证着百姓在每一个简单的日子,知足地陪伴在父母家人身旁。(雷文学 杨洋)
来源:商洛日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