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源仙山是石燕寨的山峰,也可以说石燕寨也叫做道源仙山。道源仙山的名称来源可谓是历史渊远啊,先从“神仙”说起,《山海经》中记载有“不死之山”、“不死之药”,“不死民”等,可见,中国古籍中的“神”既包含先天神灵,也包含有精、气谓神和希求不死之愿望。而神仙之说,究竟起于何时?据考十三经中无仙字,《道德经》五千言亦无仙字,足以说明“神仙”一词春秋之前不曾出现。春秋时已有“古而不死,其乐若何?”(《左传•昭公20年》)的论述,战国时,有人向献荆王不死药,且有“客有教燕王为不死之道者”,表明神仙思想之萌发。而《庄子》书中则描述了各种神仙人物,有真人、至人、神人、仙人等。与此同时,战国齐威王、宣王及燕昭王,以至秦始皇、汉武帝三次大规模地遣使往勃海中寻觅蓬莱、方丈、瀛洲三神山,索取不死之药,使求“仙”寻“药”活动推向高潮,使神仙思想得到长足发展。道教创立之后,以继承和发展古代萌芽的“不死”、“长生”观念,成为道教神学之特色。其仙真有天仙、地仙、散仙等,天仙可以晋升为天神,地仙则只在人间,散仙大多在天上人间飘忽不定。而修炼仙真之说亦有许多变迁,从寻求“不死之药”到人工“炼丹服食”,从宣扬“白日升天”到“尸解仙”以至发展为道教内丹术,但仍以“炼丹成仙”为其神学目的,使“长生不死”、“得道成仙”形成道教教理之宗旨、修炼之目标。而我们这里正是古时候去渤海寻药的必经之路,相传燕昭王派人去南海寻药,寻药之人途径此处时,遇到仙人指点,在金丝峡深山之中练得仙药,并在此修行。此处便得名道源仙山。
卫鞅怀才不遇,走六国访仙贤。一日得梦,梦中见一高耸瑞云的山顶,有袅袅烟云,云雾之中仙人显灵,手持拂尘,念念有词:“鲲鹏远望,吞吐八荒,大鱼吞舟,乾坤定向,笑看天下去势。”卫鞅惊醒,次日便沿着梦中的路线,寻找梦境,便来到了这道源仙山。他一见到真武大帝,烧起高香叩头就拜。拜后,道人让其抽取一签,签上写到:满腹经纶鸿鹄志,保国安民正当时,越过险关到秦域,成就霸业垂青史。卫鞅看过签后拜别真武大帝直奔秦国,成就变法强秦统一六国的霸业。这里就是去道源仙山的必经之路,登道源仙山是对大家体力和耐力的一种挑战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