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原平旷觉天低,
晓色波光一望迷。
不识阳城何处是,
烟云横锁水东西。
此诗所描绘的阳城,便是处在商南县东大门的富水镇,古时称作阳城驿,曾用名富水关。由于境内从龙王沟、松树沟奔腾而出的东西两条河水,并肩南下,润泽着这片丰饶的土地,故而取两水相依、水源充裕之意。
富水镇乃陕西东大门,距县城 10 公里,与河南省的西峡县、卢氏县交界。富水乃是历史名镇,富水古镇的“古”源自 2800 多年前周王朝古鄀国的旧址。据县志记载,富水的前身是自北镇,古时设有阳城驿,唐德宗时期因避司业阳城的名讳而更名为富水驿,清代则改为“富水关”,明清两代均在富水设立巡检司。其含义在于,富水东西两条河依次向南流淌,取水源富足之意。汉朝时曾呈现出十里长街的繁华景象。出了富水驿就进入河南省境内,沿途还设置了众多驿站,分别是商於驿、临湍驿、官军驿、曲河驿和南阳驿。
“富水关”这个称谓从清初开始,历经三个多世纪,沿用了三百多年,传承了十几代人,流传最为久远和广泛,在当地以及周边相邻区域的百姓当中已然深入人心,尽人皆知。富水关的老街道现今仍然存在,随着城镇建设发展,老街的房屋建筑逐渐被崭新的楼房建筑所取代,正在缓缓地消逝。
每次到富水下乡,笔者都会到古街道逛一逛,在这里探寻那些深沉厚重的历史痕迹。经考证,明清时期繁荣昌盛的富水关古城,迄今已达二百余年,历经艰难险阻,饱经岁月沧桑,虽然已经极为衰老残缺,但主体形态依然留存。老城位于富水中心小学北院墙 50 米外约一里长的平坦地带,原本有城墙环绕,设有东西南北四个大门。每个城门外都有一棵参天大树(东西为槐树,南北为栎树)高耸挺立。西、北方的“守门树”早已不复存在。南门外的那棵栎树,建国后,只是下段主杆树身腐朽,被人烧空或者掏空,但其枝叶依旧繁茂,充满生机。可惜在 1968 年下半年被砍伐。如今能够看到的唯有东面的古槐了。它威风凛凛地挺立在街东头老爷庙院里,枝繁叶茂,遮天蔽日。富水古街从城中央贯通东西,街道两旁都是清一色旧时徽派砖瓦结构的民房,古朴典雅。民间依旧流传着“东西二槐,南北二栎,三步大石桥……”这般对于富水关昔日街容街貌的清晰记忆。 富水古街东西约一里多,街道西边的一口水井至今仍在,水质清冽甘甜,水源充足,只是自来水开通,古井辘辘已不见了打水人身影。
街东头的火星庙、阳城戏楼已消失不见,不过一棵高大的古树高高矗立在 4 米多高的土凸之上,树身高大古朴,主干在 4 米处分成七枝,向四周伸展,形成巨大的树冠,整棵树高达 25 米,枝叶繁茂,树干粗壮,需要 4 至 5 人才能合抱。四周用砖墙围护,除西边是笔直的砖墙外,其余三面是呈半圆形的砖墙塔楼式围护着,树干上挂有林业部门的保护牌。
据当地年长之人讲述,此树当地人称为黄药树,树龄大概 300 多年,以前在火星庙院内,火星庙在树的前方,有正房三间,厢房多间,从前是镇农技站的办公场所。对面是戏楼,每逢古历二月二、四月二、冬月二富水街逢会,火神庙门前最为热闹,放电影、举办演出等大型活动都在此举行。直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文革期间庙宇被拆除,如今只留下了这棵古栎树,成为富水关历史变迁的见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