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联合村”的村名是“文化大革命”的产物。
当年的耀岭河公社,原本是耀岭河垴上的一个“财神庙大队”,挨着“铁锅厂大队”。“文革”的激烈斗争从城里漫延到农村。指挥部占领了“财神庙”,司令部抢句了 “铁锅厂”, 一时间,这里也就热闹起来,“财神庙大队”这名字也成了争议的热点,在“破四旧”的旗帜下,就要被破掉。正在争论不休之时,上级“大联合”的指示精神下发了,当年的耀岭河公社革委会,决定将这两个“闹腾”的比较厉害的财神庙和铁锅厂合并一起,成立“联合大队革委会”,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。而后就演变成“联合村”。机构变革中,联合村一度归水沟乡、水沟镇,2015年机构改革并入过风楼镇。联合村是过风楼镇比较小的一个村,全村不到一千人。
古时,联合村这地方是旱路交通要塞。耀岭河垴的“高店”就很是红火,是人流物流集散地。自“高店”顺河而下就到了水沟,顺丹江可到河南荆紫关、湖北武汉。向南可到赵川,向北可金丝峡、竹林关,也可从八里坡翻简水沟到过风楼。清朝初年,“高店”的路东就有骡马店。骑着骡马南来北往的生意人和旅客都要在“高店”住下歇歇脚。当时的高店因生意好,便逐年扩大店面,以至后来发展到一百多个床位。店前的马槽就有六十多个,店外的河边一百多棵槐树、杨树和青檀树都成了牢实的拴马桩。高店的老板姓杨,老板娘姓李。夫妻俩人精明能干,男人主外,女人主内,配合默契,还请了几名打杂做粗活的伙计。高店是地名,实际上这个店应叫“杨家店”。杨家店修建得非常讲究,两处院子里都铺着青砖和条石,依山而建的房子都是吊楼,这在别的地方是少见的。
在高店的下山口有个铸造铁锅和犁铧的“锅厂”。锅厂的老板姓马,水沟人。当时的锅厂生意十分红火,铸造的铁锅在商南销路很好。在农耕社会里,农民种地主要靠牛耕,耕地用的犁主要靠犁头和犁铧来破土,因而铁制犁头、犁铧用量相当大,所以铁锅厂也兼生产犁头和犁铧。在高店住宿的生意人,大多都是外地人,所以经他们推销做成的铁锅和犁铧生意也十分红火。当时这个锅厂仅工人就有30多人,烧火的风箱很大,要靠四个小伙不停地拉,可见当时锅厂的劳动场面多么壮观,铁锅厂声名随之传至汉口和上海。
在联合村甘沟垴有个回龙湾,回龙湾有个“娘娘庙”。这个庙修建于清朝道光年间。庙分前殿、中殿和大殿,三院房子条石做基,青砖灰瓦,房檐和柱子上都雕刻着飞龙走兽,院子四周都是水桶粗的柏树,庙前十丈远的地方建有一个戏楼。每当“娘娘”庙会时,从河南荆紫关和湖北郧县请来的戏班子,便在戏楼上唱戏三天。不辞劳苦翻山越岭前来看戏的人挤满了院子。传说这个庙是富水龙窝一汤姓大财主出资修建的。那龙窝汤家是腰缠万贯的大财主,但汤家不旺人丁,六房守一“独苗”。而这一“独苗”娶了媳妇后,多年不能生育。在汤家万般无奈几乎绝望之时,有天夜里“娘娘”托梦与他们,要汤家在耀岭河垴的甘沟修个庙,“娘娘”保佑汤家一年后见子。汤家大喜过望,就照办了。第二年,汤家“独苗”果真有了儿子。此事被传得神乎其神,今天看来这只是一种迷信思想作怪罢了。但从史料看,此庙还入了国民党的《县志》,在文化大革命风起云涌之时,1965年4月22日,耀岭河红卫兵将此庙扒了,发生在这座庙里的故事也随历史风云被吹得杳杳无迹。
在联合村河东二三里的河边,地都是“烂泥湖”,芦苇和杂草有一人高,草丛成了青蛙和蛇的乐园。在“烂泥湖”的地边生长有一百多棵大柳树,虽然风景很好,但平展展的烂泥湖里却长不出庄稼来。一九七六年至一九七八年的两年多时间里,联合村利用冬修对“烂泥湖”进行了大会战。每天天不亮,大会战的工地上便响起高音喇叭,男男女女带着钢钎铁锨和筐子进入工地,开始了紧张的劳动。“烂泥湖”是水涝地,为了把它改造成旱涝保收的良田,联合村从下山口炸山取石,全部用九尺长的石板铺暗水道。从后山取土填平地面。寒风呼啸,大雪纷飞,联合村人甩开膀子奋战了两个冬天,终于把昔日的“烂泥湖”改造成了几百亩良田,在联合村的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新篇章。
联合村的地理位置有些特别,和山高沟深的千家坪相比较,联合村上下十里的地方山就矮得多,虽然这里仍是山山相连,但每座山都显得憨实温和,没有了危峰突立,怪石嶙峋。满山的密林中没有多少参天大树,只是一片诱人的翠绿。在山湾里,河道旁散居着村民,村前的路上时不时驶过小汽车,响着笛声,给寂静的大山平添了些许生气。联合村河岸上只要有一块平垣的地方,就有村民们建置的香菇棚,地方小就一个或两个棚,地方宽阔些就是五棚或十棚。联合村应算是“香菇大村”了。村民们人人会种香菇,家家都种香菇,他们靠种香菇和做香菇生意发了财,致了富。联合村还是全县有名的洋芋基地,全村每年要种上千亩地膜洋芋。这里的洋芋生长期比较长,淀粉多,比山外的洋芋好吃,所以联合村的洋芋销路广,价钱好,在村民们的经济发展中有一定的份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