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陕西省数据和政务服务局公布了陕西省首批30个“数据要素×”典型案例。其中,市气象局推荐的“多域数据融合助力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换,推动商洛绿色产业发展”案例成功入选,标志着商洛在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面的探索获得省级层面认可。
据悉,此次典型案例的发布是陕西省推动《“数据要素×”三年行动计划(2024—2026年)》落地落实的重要一环,旨在探索一批跑得通、有成效、可复制的“陕西经验”,引导各地区、各行业结合实际学习借鉴,形成竞相“对标先进、创新实践”的良好氛围。
自2023年7月获批成为全国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市起,我市立足当地气候资源优势,聚焦气候生态产品在度量、交易、抵押、变现环节面临的四大难题,积极探索“数据要素×”模式,为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开辟创新路径。
在数据资源建设方面,气象、文旅、林业等11个部门联合在气象灾害多发区、旅游景区等地加密新建了多种观测站和显示屏,包括105套北斗通信区域站、87处天气气候景观观测站等,构建起完善的气候生态数据资源体系,并实现共建共享。
我市还创新性构建“8+1”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平台,整合气候生态综合监测、气候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等8个业务系统,配套手机APP应用,实现多终端同步展示,让数据要素产生乘数效应,助力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化。
围绕“气象+”精细化服务,我市借助气候生态数据,成功打造33个国家级、26个省级品牌,涵盖“中国气候康养之都”“中国天然氧吧县”等,构建起商洛气候生态品牌矩阵,有力推动了文旅、康养、特色农业等六大绿色产业发展。商洛红仁核桃、商南茶茗、镇安大板栗、柞水木耳等特色产品通过气候品质认证后,经济价值大幅提升。
在数据创新与成果转化方面,我市推动多部门联动,整合多领域数据,围绕11个应用场景制作63种气候生态服务产品。通过开展“气候价值贷”,联合认证23家“气候友好型企业”,推动银行发放绿色贷款。同时,引进适配的计算模型,获得9项软件著作权和6项专利,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应用示范体系。
目前,我市凭借“数据要素×”模式,在气候生态产品价值转换领域成效显著,不仅创建多个气候生态品牌,还通过气候营销实现项目签约落地。未来,随着数据要素应用的深化,我市将持续探索气候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,为全国气候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,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持续转化。(来源:商洛日报 作者:记者 巩琳璐 通讯员 龙彦汐)